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台北市)
Taiwan /
Taipei Hsien /
Yungho /
台北市
World
/ Taiwan
/ Taipei Hsien
/ Yungho
Munnu / /
有重要歷史性的地方
添加類別
![](https://wikimapia.org/img/wm-team-userpic.png)
www.huashan1914.com/
華山文創園區所在地的名稱由來,在清朝時期原稱三板橋庄大竹圍,至西元1922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廢台北舊有街庄名,改稱「樺山町」。而「樺山」的名稱乃取自日本治台的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的名字而來,當時位於樺山町包含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院址),樺山貨運站,台北酒廠等政府單位,是日治時期台北市都市計畫所規畫開發的地區。其中樺山貨運站於1940年,因台北火車站改建,在樺山町增設貨運站,與台北酒廠的鐵路酒廠支線相連。至國民政府時期再將「樺山」改為「華山」,並沿用至今。
至於目前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所見的建築物及設施,其前身為創建於1914(大正3)年的日本「芳釀社」,初期以生產清酒為主,並首創以冷藏式製造法克服氣候因素產製清酒,是當時台灣最大的製酒工廠之一,雇用員工達400人。至1922年(大正11年)台灣總督府實施「酒專賣制度」,頒布『台灣酒類專賣令』,實施專賣制度後先以租用再正式予以收購,改稱為台北專賣支局附屬台北造酒廠。1924年台北專賣局裁撤台北專賣支局,再更名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並改以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為主。
1945年,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1949年,因專賣局改制為菸酒公賣局,再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早年生產價格低廉、以樹薯為原料的「太白酒」成為一般民眾日常消費的最愛。大約從五十年代中期,米酒的產量逐漸增加,酒廠配合政府政策,研發各種水果酒,開始了台北酒廠的黃金時代,甚至獲得「水果酒工廠」的稱號,也開啟了「台北酒工場」的黃金時代。至1975年再度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廠」,習稱「台北酒廠」,並沿用至今。
目前華山全區範圍共7.21公頃,園區內的建築是以廠區進行階段性的擴建,具有台灣近代產業歷史上的特殊價值與意義,其製酒產業的縮影不但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更見證了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的台灣酒類專賣的歷史。目前華山園區所保存完整的日治時期製酒產業建築群更是一座產業建築技術的博物館,兼容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之建築構造技術與工法,極具建築史學上的意義,也因位居市中心精華地段,又兼具都市整體發展的指標性意義。
但隨著經濟發展,位於台北市中心位置的酒廠,因為地價昂貴,加上製酒所產生的水污染問題難以克服,於是配合台北市都市計畫,於台北縣林口購地設置新廠。1987年4月1日,台北酒廠搬遷至台北縣林口工業區,華山作為酒廠的產業歷史故事也畫下句點。
其後1997年金枝演社進入廢棄的華山園區演出,被指侵佔國產,藝文界人士群起聲援,結集爭取閒置十年的台北酒廠再利用,成為一個多元發展的藝文展演空間。「省政府文化處」與「省菸酒公賣局」協商後,自1999年起,公賣局將舊酒廠委託省文化處代管,省文化處再委託「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經營。台北酒廠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創作場域。
精省後,華山藝文特區轉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管理,亦曾短暫委託「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繼續經營,除前衛藝術展演外,也引入設計、流行音樂等活動。
2002年起文建會開始計畫運用閒置的酒廠進行舊空間活化再利用,同時為解決華山長期藝術表演權與公民使用權之間的爭議,乃整併調整為「創意文化園區」,作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特別用地。後來經過一年封園全面整修,在2005年底結合舊廠區及公園區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重新開放供藝文界及附近社區居民使用至今。轉型之後便並針對周圍環境景觀進行改造,將園區規劃為包含公園綠地、創意設計工坊及創意作品展示中心的創意文化園區,目的在於提昇國內設計能力、國民生活美學,提供一個可讓藝術家交流及學習,甚而推廣、行銷創意作品的空間。
2007年2月文建會以促進民間參與模式,規劃「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引入空間整建營運移轉計畫案」,並2007年12月由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依約取得園區經營管理權利。
華山文創園區所在地的名稱由來,在清朝時期原稱三板橋庄大竹圍,至西元1922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廢台北舊有街庄名,改稱「樺山町」。而「樺山」的名稱乃取自日本治台的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的名字而來,當時位於樺山町包含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院址),樺山貨運站,台北酒廠等政府單位,是日治時期台北市都市計畫所規畫開發的地區。其中樺山貨運站於1940年,因台北火車站改建,在樺山町增設貨運站,與台北酒廠的鐵路酒廠支線相連。至國民政府時期再將「樺山」改為「華山」,並沿用至今。
至於目前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所見的建築物及設施,其前身為創建於1914(大正3)年的日本「芳釀社」,初期以生產清酒為主,並首創以冷藏式製造法克服氣候因素產製清酒,是當時台灣最大的製酒工廠之一,雇用員工達400人。至1922年(大正11年)台灣總督府實施「酒專賣制度」,頒布『台灣酒類專賣令』,實施專賣制度後先以租用再正式予以收購,改稱為台北專賣支局附屬台北造酒廠。1924年台北專賣局裁撤台北專賣支局,再更名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並改以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為主。
1945年,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1949年,因專賣局改制為菸酒公賣局,再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早年生產價格低廉、以樹薯為原料的「太白酒」成為一般民眾日常消費的最愛。大約從五十年代中期,米酒的產量逐漸增加,酒廠配合政府政策,研發各種水果酒,開始了台北酒廠的黃金時代,甚至獲得「水果酒工廠」的稱號,也開啟了「台北酒工場」的黃金時代。至1975年再度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廠」,習稱「台北酒廠」,並沿用至今。
目前華山全區範圍共7.21公頃,園區內的建築是以廠區進行階段性的擴建,具有台灣近代產業歷史上的特殊價值與意義,其製酒產業的縮影不但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更見證了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的台灣酒類專賣的歷史。目前華山園區所保存完整的日治時期製酒產業建築群更是一座產業建築技術的博物館,兼容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之建築構造技術與工法,極具建築史學上的意義,也因位居市中心精華地段,又兼具都市整體發展的指標性意義。
但隨著經濟發展,位於台北市中心位置的酒廠,因為地價昂貴,加上製酒所產生的水污染問題難以克服,於是配合台北市都市計畫,於台北縣林口購地設置新廠。1987年4月1日,台北酒廠搬遷至台北縣林口工業區,華山作為酒廠的產業歷史故事也畫下句點。
其後1997年金枝演社進入廢棄的華山園區演出,被指侵佔國產,藝文界人士群起聲援,結集爭取閒置十年的台北酒廠再利用,成為一個多元發展的藝文展演空間。「省政府文化處」與「省菸酒公賣局」協商後,自1999年起,公賣局將舊酒廠委託省文化處代管,省文化處再委託「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經營。台北酒廠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創作場域。
精省後,華山藝文特區轉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管理,亦曾短暫委託「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繼續經營,除前衛藝術展演外,也引入設計、流行音樂等活動。
2002年起文建會開始計畫運用閒置的酒廠進行舊空間活化再利用,同時為解決華山長期藝術表演權與公民使用權之間的爭議,乃整併調整為「創意文化園區」,作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特別用地。後來經過一年封園全面整修,在2005年底結合舊廠區及公園區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重新開放供藝文界及附近社區居民使用至今。轉型之後便並針對周圍環境景觀進行改造,將園區規劃為包含公園綠地、創意設計工坊及創意作品展示中心的創意文化園區,目的在於提昇國內設計能力、國民生活美學,提供一個可讓藝術家交流及學習,甚而推廣、行銷創意作品的空間。
2007年2月文建會以促進民間參與模式,規劃「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引入空間整建營運移轉計畫案」,並2007年12月由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依約取得園區經營管理權利。
附近的城市 :
經緯度: 25°2'44"N 121°31'38"E
- 臺大醫院 0.9 公里
-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1.3 公里
- 中正紀念堂樂活花園 1.3 公里
- 中正區 2 公里
-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2.2 公里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本部校區 2.2 公里
- 西門町 2.2 公里
- 台北植物園 2.3 公里
- 中山區 3.1 公里
- 萬華區 3.3 公里